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发布
时间: 2022-03-21 10:47
2月25日,经省政府同意,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甘肃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甘肃省实际编制而成。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2%以上。各地区、各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明显缩小,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科学素质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特色科普资源建设与科普产品开发体系不断完善,努力打造一批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
《方案》提出,要重点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开展“以增强兴趣为导向,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培育人才为起点,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健康生活为引领,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科学决策为重点,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五项提升行动”。
《方案》要求,在“十四五”时期我省要实施5项重点工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支持相关协会设立科普发展奖项、建设科普基地和专家团队,推进学术资源向科普应用转化。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支持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促进经营性科普产品和服务繁荣发展;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利用科普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以院士、知名科学家命名的科普和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促进跨领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打造科学家博物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科普大讲堂;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组织动员知名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针对重大科技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等开展科普活动。
实施科普宣传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大繁荣科普创作的资助力度,支持本土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开发各类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推进图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丰富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促进媒体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合作,增强科普专业性和权威性;推进科普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智慧科普”样板间建设、科普e站转型升级和数字科普资源开发应用,强化“科普中国”平台落地应用;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倾斜,启动“全省乡村数字素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动乡村数字场景应用体验馆、体验平台建设,组织乡村数字科普宣传服务队,有效提升乡村数字素养水平。
实施科普设施多元化工程,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补助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兴办、建设、资助科普设施建设,推行科技馆登记制度和年报制度及相关政策,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馆免费开放;改造升级甘肃科技馆现有展品展项,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实体科技馆,统筹推进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小学科技馆建设;推动优质展品展项的数字化转化和配套网络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深化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探索建立区域或行业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引导促进各级各类公园、风景名胜区、机场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教育服务功能;鼓励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色科技场馆,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遗产博物馆和科普创意园。到2025年,新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0个以上。
实施科普能力现代化工程,健全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和省、市、县级政府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建立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的应急科普体系;加强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储备和传播,有效开展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六进”;构建省域全面统筹、市域资源集散、县域组织落实,以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科技活动场所的建设;构建以骨干人才培训带动全省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系,推动科普专家库建设,大力建设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科普研究等领域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培养和造就实用型科普人才,加大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科学素质交流合作工程,深入推进甘肃海智工作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海智计划特色示范项目,支持海智工作站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引进、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形式,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及高层次人才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优质创新资源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争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团体建立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关系,助力我省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探索省际科协交流合作新途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企会合作对接、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强与兄弟省市在智库建设、人才引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设置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双边、多边合作项目,推动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美丽甘肃建设和工业强省、科技强省目标,与国内外优秀科普团队深入合作,开展高质量的科普品牌、科普活动、科普产品的策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