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
时间: 2025-03-25 11:21
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引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重点工程,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高质量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彰显科学素质的价值引领作用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科学素质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强化法治引领,推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全面实施。加强《科普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深刻理解和把握新修订《科普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按照法定职责强化任务落实,研究出台配套法规意见和保障措施,确保《科普法》全面有效实施,以法治力量推进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科普为民,深入开展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举办好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加强正面宣传,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强化优质科普节目传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营造科研诚信良好氛围。倡导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消除封建迷信、伪科学、极端思潮滋生土壤。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组织编创排演科学大师剧等文艺作品,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二、深入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夯实科技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基础
4.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各地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联盟和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设,开展科学教育工作诊断和学生科学素质调查,开展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东中西部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实验探索,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活动,提升中小学生质量素质。发挥科技馆等场馆阵地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方法特训营”等校外科学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布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竞赛活动名单,加强科技创新类竞赛支持力度,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面向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打造“国传中心学术发展讲堂”和“GO!科普”等高阶科普活动,服务青年人科学精神塑造和科研能力提升。
5.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科普工作意见》。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支持开展高素质农民、实用人才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支持科技小院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广泛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乡土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开展科技、科普援疆援藏援青等工作。
6.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培训,多措并举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工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劳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开展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推选培育活动,培养巾帼工匠,开展女职工数字赋能行动,提升女职工数字素养。
7.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研究出台《进一步推进老年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老年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提质扩面,普及和提高卫生健康、应急安全、智能技术等知识和技能。依托社区学院、银行网点、电信运营商网点和其他为老服务场所等组织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行动,提升老年人数字技能。加大反诈技术防范、宣传预警等科普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和能力。实施智慧助老行动,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农村、养老机构等开展医疗义诊、健康咨询和科普宣传等。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加强养老服务数字化建设,持续优化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便利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开展全国性老年阅读推广活动,深化“乐龄读书会”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加快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
8.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知识对口培训、专题培训,提高公务员科学履职能力。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网络学院等在干部培训中安排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专题班次或专门课程,不断丰富科技创新、科学家精神等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完善科普服务功能。面向服务党政领导干部提升科学素养和科学决策能力,打造复兴路前沿科技讲堂,搭建顶尖科学家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平台。探索在公务员招考中强化对科学素质的测评。
三、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建设
9.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各部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提升阵地建设和管理水平,发挥阵地重要作用。落实科技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建设智慧便捷现代科技馆体系,强化中国科技馆旗舰功能建设,大力支持中小科技馆建设,探索扶持星火科普场馆,提升现代科技馆体系尤其是流动科普服务效能。推动全国、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基地联合行动。推动各行业科普基地积极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大力开展高校科普,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将实验室、场馆、植物园、天文台、科普基地等转化为开展科普活动的阵地、场所。
10.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加强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建设,发挥好全国科普月等活动平台作用,提高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面向基层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引导科普资源下沉服务基层。发动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和产业科技帮扶。推进基层农技协、科技小院融合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11.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普人员专业化发展,深入开展中央在京单位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完善评审标准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带动更多省市开展科普职称评审。加强媒体、科普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科普能力。科技馆、各级各类学校联动,打造科学教师研修实践基地,开展科学教师和科技馆辅导员等科技教育工作者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学科专业改革,推动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科普、科学教育相关专业。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联合培养科普方向硕士研究生,继续实施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
12.扩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加大优质科普资源的创作、汇聚、开发力度,联动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三首”科普资源,促进资源的全媒体传播。引导媒体、行业部门、社会组织等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丰富科普中国高端前沿资源,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普信息的广泛覆盖和个性化精准推送,实施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办好“典赞·科普中国”年度活动、“科普中国说”等品牌活动。优化协同机制和活动模式,联合网络平台共同实施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和科学辟谣联合行动,建好用好科普员队伍。强化应急科普,健全应急科普与常态化科普协同联动。
13.加强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注册,逐步发展新成员组织,继续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打造国际合作平台。推进流动科普资源和主题展览国际化共建共享,深化“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等科技人文交流活动。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提升科学素质建设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健全科学素质长效工作机制,凝聚科学素质工作合力
14.强化制度和组织保障。完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制度,深化纲要办成员单位协同机制,加强纲要办成员单位间交流合作。推进面向2030年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开展“十四五”科学素质工作评估,启动对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依托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科普标准建设。
15.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调动社会资源支持科学素质建设。从经费投入、科研评价、职称评聘等方面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引导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共同打造科普产业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与科普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的作用和示范效应,鼓励各地建立科普联合会、科普联合体、科技场馆联盟等科普社会组织。探索“科普中国”品牌社会化运营机制。
16.加强监测评估机制。优化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素质测评分类分级标准。加强科普统计工作,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调查和居民健康素养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