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普十条”助力新时代河南省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2-10-28 13:20

  从2.3%到5.59%,再到10.17%,十年耕耘,河南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稳步上升,跨过了10%这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门槛的重要标志线;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省科技馆新馆正在紧张进行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十年建设,正在覆盖全省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将大幅提升全省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科协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推动科普全面融入本省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河南省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厚植公民科学素质沃土,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9月18日,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式印发《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普十条”),从组织领导、目标管理、关键群体、科普队伍、科普阵地、传播渠道、供给效能、应急科普、惠民科普、经费投入等十个方面明确支持举措,进一步优化了新时代河南科普工作守正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推动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近年来,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科普人才—科技志愿者三位一体的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为主体的“三长制”逐步健全,对科普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加强。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选聘3批共300名首席科普专家,首席科普专家积极参与科普宣传、科普创作、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工作研究等,在引领、推动、创新科普工作,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河南科普人才队伍在科学抗击疫情、助力复工复产等方面表现出了强大战斗力。50多个专业化应急科普队伍,扎实开展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宣传、公众心理疏导、农业复产、企业复工等应急科普;410个科技志愿组织11147名科技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防疫一线,开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活动;5.5万名基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以及科普工作者等科普信息员,转发权威平台信息,有效打通了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农业专家春耕生产在线服务团400余名农业专家在线指导农业技术等问题3000余例,在普及疫情防控科学知识、传播正确应对措施、提高人民群众防控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河南省科协通过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推动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有效联动、优势结合、资源共享、聚合传播,促进形成科普作品创作和生产、科普内容传播和扩散的链条,在推动科普信息化、传播多元化、动员社会化等方面形成声势浩大之势。“科普十条”鼓励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首席科普专家团、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科幻创作联盟和科普新媒体联盟等创作一大批优质原创科普资源,同时面向社会征集原创科普作品,举办年度优秀科普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开展科普创作大赛等,激发公众创新创造热情,丰富科普资源供给,将科普供给与科学传播紧密结合,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服务体系。

  科普铸就青少年科学梦想

  针对关键群体科普宣教,河南省区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分类分层次推进科普进校园进课堂,并明确以科普资源助力“双减”的实现路径。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河南省注重“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强化省级统筹,完善体制机制,分类精准施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今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发文公布“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和试点城市名单。河南省郑州、漯河、新乡、周口、信阳五个省辖市入选试点城市,郑州科学技术馆等47家单位入选试点单位。试点城市和单位将重点围绕“科教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活动进校园”“科教阵地协同育人”“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大手拉小手科技专家志愿服务”等五大科普行动深入开展“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工作,汇聚一批优质科普资源,引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带动一批优秀科普人才和相关科普机构,更好地服务“双减”工作,形成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机制。

  今年9月,河南省科普大篷车“喜迎二十大 科普渠首行”活动在淅川县启动。省科协从全省调集22辆科普大篷车,深入淅川、西峡、内乡64所中小学校,为15万余名学生送去精美的科普盛宴。“十三五”以来,全省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科普活动9250次,行驶总里程69万公里,780万人次受益,有效提升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了科技力量。尤其是2018年以来,省科协精心谋划实施科普大篷车“走进三山一滩”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及沿黄地区的20个县(市、区)、453所乡镇中小学校,让70余万名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了科技的魅力,铸就了科学梦想。河南省科普大篷车进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被表彰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河南省科普大篷车志愿服务团被中央宣传部表彰为2021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入围“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基层科普人物提名。

  


  ▲河南省科协连续四年牵头组织实施科普大篷车走进“三山一滩”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深入453所中小学,惠及70万名青少年

  扩大应急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加强应急科普宣教方面,“科普十条”总结提升特大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应急科普工作,引导支持加强救护与避险等应急科普宣教,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河南省科协着力整合资源、巩固阵地、提升实效,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高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省科协网站开设“防灾减灾日”专栏推送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电子屏推送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标语,在全省2490块科普大屏上推送百余部科普视频;加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全省气象、消防、地震、水利、地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达43个,各基地积极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推动科技场馆共建共享,全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共74次,将应急科普知识送到百姓身边,6.5万人次受益。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河南省科协常态化发布疫情防控科普知识。首席科普专家线上直播防控知识超过60期,177万余人次在线观看。全省1.5万个科普组织、1.2万名科普专家和14.8万名科技志愿者,制作原创科普作品1500多条,播放、阅读量超1.8亿次。

  以科普筑基惠民,赋能乡村振兴

  “科普十条”强调科普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明确河南省全面展开“科普中原行动”,着力实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支持引导以科普促进民生改善、助力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科普活动向基层延伸,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获得感”和“受益率”。

  近年来,河南省科协选派344个首席科普专家团,带动全省1836支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和14.8万科技志愿者,建立“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基地124个,扶持“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项目180个,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政策宣讲、科技帮扶、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城区居民和青少年科普等活动超过1万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打通了“科普筑基惠民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共6059座,发送文章、视频188万篇(条)。2022年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5439.7万人次参与答题,“科普中原”新媒体号阅读量2.87亿人次,地铁科普覆盖范围达8100万人次,组织联络全省100多家影院开展公益科普宣传活动。

  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施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设立专项支持现代农业科普园、示范农技协、科技小院、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示范社区建设与发展,形成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兰考模式”获中国科协在全国总结推广。探索积累“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广泛开展“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全面完成“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累计培训农村电商技能人才6万人,电商科普受益人员112万人次,建设农村电商示范店铺825个。连续三年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设55个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定时定向推送科普音视频节目,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到人”,使500万群众受益。连续四年牵头组织实施科普大篷车走进“三山一滩”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电商培训实践课上,学员们体验网络“直播带货”

  探索支持科普工作的创新路径

  “科普十条”明确了一系列探索支持科普的新举措,如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在各类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学会设立科普岗位;将科普工作业绩作为专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推荐和申报评审的业绩条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相关高校设立科普相关专业、开设科普课程;推动主流媒体开设科普专题专栏;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等。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新时代大科普格局。在新时代科普工作中,河南省科协立足发展实际,前瞻性广泛开展全省科普工作社会综合调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凝聚社会共识,主动构建全社会大科普格局,推动将“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提高到15%”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各地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使科普工作成为各地党委政府部门的行动自觉。目前,全省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县(市、区)保持了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科普和科学素质工作体系,并在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增设了省科普中心。

  将科普纳入职称申报评审条件。7月27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修订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在人员激励方面,《条例(修订草案)》增加了对科普工作职称评聘的规定,对于调动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单独设置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为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提供平台和渠道;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将该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业绩和科普奖项等视为其工作业绩,在其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推荐时予以认可。

  此外,今年已正式印发的《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试行)》不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必要条件,而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文件明确规定“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每年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不少于2次”,健康科普活动包括进社区、乡村、学校、单位和大众媒体开展的健康科普讲座;参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活动;在省市县广播电视报刊、省级以上行业报刊,或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官方媒体,刊发科普文章、音视频作品。

  推动主流媒体开设科普专题专栏。疫情防控期间,联合新华网、央广网、大河网开展“众志成城战疫必胜”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有奖竞答、开设科普专栏、举办科普中原讲坛,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在河南省汛期抗灾重建中,省科协与媒体平台合作开展应急科普,在央广网、大河网、顶端新闻、河南教育广播开辟“防汛应急科普专栏”,及时刊发防汛救灾科普知识,引导公众科学防护。联合大河网开展“科普中原百家谈”,联合知网开展“科普中原云课堂”,联合河南教育广播和郑州新闻广播开展“科普中原说”,通过图文、视频、专题、话题等方式,集中科普相关知识。

  (来源:河南省科协、河南省科技厅、河南日报、河南科技报、大河报、河南新闻广播网等)


来源: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