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科普, 助力防灾避险

时间: 2023-06-01 10:48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气象灾害频发,应急科普成为科学应对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里备受关注的体验项目。

“小黄鹿”守护校园安全

走近中国地震局展台,被涂装成卡通风的智能终端机坐落在展台一角,鲜艳的明黄色机身上分布着褐色的斑点,俨然是一头可爱的长颈鹿。别看它长得“萌”,这台地震预警和安全科普终端承担着守护校园安全的重任。

“30秒,有感,请勿惊慌!”随着穿透力十足的提示音,终端机顶部的黄灯倏然亮起,屏幕上则不断闪烁着倒计时的秒数,下方还显示着震级、烈度、震中距离等信息。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地震预警功能,当终端检测到地震波,就会发出预警并对地震波抵达的时间进行倒数,提示师生进行避险。”

在没有地震来袭的时候,“小黄鹿安全学园”就开课了。终端内置了多款AR体感小游戏,“地震时应该躲在哪里?”站在终端前的孩子敏捷地横跨一步,抱着头蹲下,屏幕上的卡通人物也随之蹲在了“课桌”旁。“哪些是不能带进校园的危险物品?”孩子们立刻蹦跳着举起双手,用虚拟的“篮球”砸向屏幕上的剪刀、打火机等危险物。这样的学习形式告别了枯燥的死记硬背,潜移默化地提高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意识。

北斗破解震区通讯难题

强震的发生,往往会导致震区停电停网、信号中断,给后续救援造成很大困难。“北斗震讯通”大震应急指挥通讯平台,就是为应对这一问题而诞生的。

拿起形似对讲机的“单兵手持智能终端”,屏幕上显示出“灾情上报”“震害分析”“应急通讯”等板块。工作人员介绍,“这台终端基于北斗定位和北斗短报文通讯功能,只要将它分配到每个县的巡视员手中,一旦发生强震、信号不通,就可以通过终端进行灾情信息采集上报,与指挥中心进行应急通讯,并查看避难场所等信息。”

这台终端还具有防水功能,能在-20℃—55℃的极端环境下工作,电路常开的情况下也能运转24小时。科研人员为它铸就了一副“刀枪不入”的身躯,又配备了“十八般武艺”,相信在未来的灾情中,“北斗震讯通”能有效避免震区“失联”,为受灾群众抢出宝贵的救援时间。

让天有“可测”风云成为现实

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展台,体验者戴上VR眼镜,就可以近距离观察海洋洋流的分布,还可以置身海洋内部,触手体验海洋里最狂暴的“舞蹈”——旋涡。

原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地球“装”进了实验室。“这是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它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大规模计算,以地球系统各圈层数值模拟软件为核心,集成了大气、海洋、陆面、植被生态、大气化学、海洋生化、陆地生化7个分系统模式,能够模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变规律,能够重现地球的过去、模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帮助科学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地球试验。”该展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地球上的空气、江河湖海、山石冰雪、生命体……这些纷繁万物都可以被科学家装进“寰”,让天有“可测”风云成为现实。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