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读本丨汽车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时间: 2023-06-27 10:38

汽车作为一种快速、灵活而经济的交通工具,至今已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可预见的将来,汽车仍将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飞机和快速舰船虽然也快速、灵活,但其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相对汽车要高,其受众面有限。电器轨道交通工具虽然快速,但不够灵活,不能实现门对门、户对户的交通服务,建设投资成本巨大,通常只能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汽车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未来在动力装置和结构上很可能会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

如今,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已成为汽车性能和功能不断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汽车制造企业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打破同质化趋势打造新的车型,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占领新的市场制高点。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汽车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正成为一种新常态。苹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乐视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一车多能、一车全能,将成为汽车制造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

一、社会发展对未来汽车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安全性和智能化要求。汽车在带给人们快捷和舒适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从外部车身造型到车内的安全设计都要求汽车在跑得快的同时,更可靠、更安全、更舒适。因此,吸能车身、防滚架、安全气囊、防撞雷达以及各种保护装置应运而生。同时,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智能化应用越来越普遍。未来汽车将集一切可以利用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人机工程及其他最新研究成果之大成,实现使用功能和审美特性与安全、舒适、便捷的最优组合。

二是个性化与多样性要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变化要求汽车的造型样式和使用功能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师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理念中寻找灵感,启发创意,设计出多种风格甚至个性化定制的车型。

三是高速化要求。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要求汽车进一步高速化。未来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车速很可能会提高至150~180千米/ 时,甚至更高。

四是环保要求。汽车对石油的依赖带来了两大隐患,一是石油资源逐步枯竭,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日益宝贵;二是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车内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也引起关注。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是设计和制造新能源和环保型汽车。强调降低材料用量、减少能耗、不污染环境、提高材料循环利用率,在生产、使用、报废和回收等各个方面要求能够体现节能环保要求。可以说,在未来的汽车领域,拥有了环保型汽车就拥有了占有汽车市场的主动权。

五是微型化要求。随着人口密度增加,汽车保有量的增大,城市交通堵塞以及停车位的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基于这些因素,微型化汽车的设计被各大汽车厂商提上日程。随着微型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目前,许多世界著名汽车厂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都加入了对微型汽车的设计和开发投入,推出了许多造型新颖、风格时尚、功能齐全、具有电子智能技术配置的新款车型。

二、汽车将进入智能化时代

从第一辆福特汽车的正式下线到如今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几百年的科技演变让汽车成为一个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已行驶超过48万千米,并计划于2018年投入商用。德国一项为期一年的试验收集的初步数据显示,如果每1000辆车中有5辆车彼此进行通信联络的话,就可减轻道路拥堵,由此引发的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趋势已经得到欧洲汽车界的广泛认同。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12项可能改变生活、企业与全球经济的颠覆性科技中,“自动或半自动导航与驾驶的交通工具”(即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位列第6。麦肯锡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1.9万亿美元的产值。智能汽车的发展在带来巨大商机和市场潜力的同时,也使传统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和竞争压力。如同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颠覆一般,智能汽车对汽车行业而言,无论在功能还是拓展方面都与原来的造车思路不同,如果不紧跟这场潮流,就有可能被彻底颠覆。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将引发更多生态圈的其他企业参与互动,以竞争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也将贯穿未来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路菡.汽车与互联网:跨界合作新常态[J].新经济导刊,2015(1-2).

[2]唐葆君,刘江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钟志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朱盛镭.新能源汽车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来源: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