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成员单位

北京市气象局科技资源科普化探索与实践——让气象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 2025/06/04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要让气象科技真正“活”起来,离不开“科技资源科普化”这一关键路径。

2025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北京市气象局以“科普品牌—科普人才—科普队伍—科普受众—科普基地—科普数字化”六子联动模式为抓手,将深奥的气象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助手”,掀起了一场全民气象科普热潮。

图为第21届北京市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竞答中科学试验环节 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从赛场到社区:气象科普的“破圈”之举

“气象知识也能比脱口秀更精彩!”5月8日,第七届北京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京举办,这场大赛首次设置专业组与志愿者组双赛道,近50名选手同台竞技,最终20人晋级决赛。4分钟的自主命题讲解中,选手们化身“气象翻译官”,用风趣语言拆解气象术语;随机抽题环节,面对“如何用气象知识解释故宫排水系统”等问题,选手们创意对答,线上11万观众刷屏感叹“气象这么接地气!”

赛后,科普专家朱定真感慨:“专业组展现了气象人的硬核实力,志愿者组则用创意证明——科普可以很有趣。”

数据显示,近三年通过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孵化出的科普短视频、漫画等作品超200件,全网播放量破千万。

花粉过敏也有“气象攻略”?“为什么今年春天花粉浓度特别高?”5月15日的健康气象服务专家讲座上,市民王女士在线提问。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姜江用一张动态气象图揭秘——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导致花粉“爆发式增长”。这场讲座吸引了1.3万人围观。参会人员围绕花粉观测、分析、预报,以及高影响天气下致敏花粉影响等,与专家展开深入研讨。

青少年成科普“生力军”:从答题到实践的蜕变

“马德堡半球实验太酷了!我终于明白天气预报为啥要看气压了!”5月18日,第21届北京市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竞答现场,海淀实验小学的李同学兴奋地说。这场活动吸引了120所学校的1500名学生参赛。

本次活动设置了“中轴线上的气象”“气象防灾减灾”“天气预报与气压”三大板块,题目设计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既考查学生对气象理论的掌握,又联系实际生活场景。将答题与实验结合——通过特斯拉线圈模拟雷电、马德堡半球展示大气压力,让抽象知识“看得见摸得着”。赛后,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季崇萍点赞:“学生讲解员带观众逛气象科技展,既是学习也是传播,真正实现了‘一人参赛,全家学气象’。”

气象科技周期间,北京市气象局还开展了全国城市气象科技成果作品展,先后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北京市三帆中学和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等进行展出。展出内容包括云上展厅、视频和展板等,吸引青少年关注城市气象科技进展,体会生产生活中的城市气象服务,并引导大家思考身边的气象问题。

未来展望:让气象服务既“有用”又“有趣”

“科普,是气象事业这棵参天大树茁壮成长的坚实根基,是连接气象科学与大众生活的桥梁纽带。”

近年来,北京市气象局聚焦首都气象科技现代化进展,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积极融入北京市科协“大科普”发展蓝图,打造六子联动模式,满足公众高质量气象科普需求,科普影响人群累积近亿人次。

2025年气象科技周虽已落幕,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探索步履不停,这场“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正悄然拉近气象科学与公众的距离。


(作者:张云轩 楚艳丽 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