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人科普队的“科学播种记”——从校园到山区,让两万颗探索之心发光
时间: 2025/07/31
2025年在江西宜春的城乡之间,活跃着一支由39名师生组成的科普团队。他们带着泡泡水、火焰实验器材,把实验室“搬”进山区学校、社区广场,用三年时间播下两万多颗科学的种子,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科学普及新篇章。
创新为翼,让科普焕发新活力。
“妈妈快看,我用圈圈拉出了能装下人的泡泡!”在“泡泡科学嘉年华”活动现场,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个由团队研发的亲子项目,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调配泡泡水,在玩闹中弄懂“表面张力”“光的折射”这些课本里的词,探索不同浓度的肥皂水对泡泡稳定性的影响。不止泡泡,团队中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还攒出了10套“王牌节目”:火焰系列里,老师会带着学生做“火龙卷”实验,一边讲解燃烧的化学原理,一边强调面粉厂严禁烟火的安全常识;静电系列中,气球吸起纸片的瞬间,孩子们会惊呼“原来闪电和这个有关”。这些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里“变”出来的实验,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乐趣。为了让更多人“玩”上科学,团队还玩起了新花样:教师化身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学生组成“科普小先锋”,自己上台讲实验;老师开通抖音号,590条短视频把“火焰掌实验怎么配溶液”“干冰为什么会冒烟”讲得明明白白,直播间里常有几千人同时在线看科学“魔术”。
图为泡泡和“火龙卷”实验科普
团队深谙“创新是科普的生命力”,还创新打造“企业(大学)资源—校园教育—学生成长”的产学研联动模式,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近距离接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技术,让地方科学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坚守为基,公益路上步履不停。
近年来,宜春市科协坚持“党建带科建”,不断加强对科技和科普人才的思想引领和培养,组建宜春市科普讲师队伍。作为科普讲师队伍的一员,团队带头人陈艳燕老师从2022年开始做公益科普,最初一个人扛着器材跑学校,后来24位老师、15名学生陆续加入,成了一支“移动科普队”。她常说,“科学不能只在城里转”。经费不够,大家就自掏腰包买材料;山路难走,老师们开着私家车,把实验箱稳稳送到南庙中学、宣风中心学校这些偏远地方。三年来,他们开展了52场活动,足迹印在了41所中小学、3个社区、5家企业,甚至在景区和江西省科技馆的展厅里。在宜春市区,80%的中小学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有次去山区学校,孩子们围着实验箱不肯走,拉着老师问“下次什么时候来”。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动力——现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让最偏远的孩子,也能亲手做一次科学实验。”正是这一份初心和坚守,让陈艳燕荣获2023年“江西省最美志愿者”称号。
图为团队开展科普活动场景
团队为桥,铸就科普示范力量。
团队构建起“双螺旋”成长法——老师既要理论研修,又要实践创新,通过定期开展政策解读与案例研讨,利用“实验创新工作坊”推动成员自主研发科普课程,3年来成员在各类竞赛中斩获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第28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一等奖等省级一等奖5次、市级一等奖13次;学生跟着做科普,不仅能把课本知识讲活,还练出了组织活动、与人沟通的本事,“科普小先锋”们已经获得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首届江西省中小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发明创新类二等奖、第二届江西省中小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实践调查类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奖项,还获得过10次市级一等奖。更特别的是“传帮带”的传统:老教师带着新教师磨实验,学生“小先锋”教学弟学妹做演示。就像陈艳燕说的:“我们不是明星,是火种,要让更多人接过科普的接力棒”。
图为陈艳燕科普团队
如今,这支队伍还在继续出发。他们的故事被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省教育厅公众号、宜春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先后报道了48次,他们的科学教育成果入选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其中“走近科学家 种下科学梦”科普活动成功入选“科技奥运”全国科技馆项目活动展示(全国共8家)。但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成果”,是山区孩子眼里闪着的光——那是对世界好奇的光,也是被科学点亮的希望。